保護古建筑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,古建筑保護設計則是設計師義不容辭的責任。我們在承接古建筑修復項目時,首先做深入的實地和資料調查,研究歷史就是對文化歷史的尊重。比如北京印鈔廠建筑修繕和復原項目,這些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人,也是百年老廠形象化的標志,它們的價值不可低估。從原專家宿舍的三座樓來說,它們可以直觀地告訴人們許多當時的生活信息,建筑是凝固的歷史,此言不虛。從平面布局上,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生活習慣,從配套設備上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生活標準,從建筑形象上我們可以感受當時的審美風尚,從材料和做法上理解當時的工藝水平。由于這些建筑的建筑師是美國人,施工承包商為日本人,具體施工的工匠為中國人,這種國際化的合作是非常有意思的,這些建筑對于研究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也是很有價值的素材。當然,我們也不能忽視近代中國在解放前所處的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的社會狀況,這些建筑是最為鮮活的歷史教材,其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綜合博物館。
我國在古建筑保護設計的長期實踐中,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,這些經驗和教訓也是指導我們設計的重要理論依據。